物理雙月刊 [第41卷5期]:黑洞

點閱:98

其他題名:Physics bimonthly

作者:雜誌編輯團隊編

出版年:2019.10

出版社:台灣物理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附註:雙月刊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本期內容簡介
總編輯的話
黑洞捕獲,台灣從未缺席!
 
2019 年4 月10 日世界各地同步召開了一場跨國連線的記者會,要向全世界公開第一張黑洞剪影的照片;這個非凡的科學突破靠得不是單一團隊、單一國家而達成;而是由2017年啟動的「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計畫」(The EHT Collaboration)來自各國13個團隊,總計347位成員共同努力的成就。EHT計畫雖然是2017年才啟動,但早在2000年代初期就開啟籌措規劃與觀測測試;在整個觀測的發展中,臺灣並無缺席。科學界知名的「突破獎基金會」(Breakthrough Prize)在今年9月宣佈,2020年度的「基礎物理獎」頒發給「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計畫」(The EHT Collaboration)的347位成員,所有獲獎者中有53位為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格陵蘭望遠鏡計畫現職或前任同事,在EHT團隊中所佔比例超過15%,顯示出臺灣團隊在這項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一次的成果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與研究上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人類集體研究行為在科學發展上的重要性。
 
華麗的科學成就報導背後,其實有更多值得我們深入去了解的故事。網路上雖然已經有許多解釋黑洞剪影的文章、影像及動畫說明,但總是缺了一塊臺灣的研究團隊是如何參與這項計畫的歷程紀錄。物理雙月刊很榮幸可以邀請到EHT的台灣成員寫下格陵蘭望遠鏡的故事—「望向天際的大眼睛—格陵蘭計畫初始」,寫下黑洞觀測所需要面臨到的挑戰與問題,而台灣的團隊又是如何去面對及解決—「格陵蘭望遠鏡裡的天線與接收機系統」,以及寫下黑洞剪影所帶給我們的科學—「眼見為憑:黑洞確實存在」及「凝視時空的深淵:黑洞剪影的故事」。四篇文章,從天文望遠鏡談到黑洞觀測,讓讀者可以對從不同的面向看見這場科學盛會背後的挑戰。
 
大數據計算、人工智慧與量子電腦都是近年來受人關注的主題,當不斷地縮小元件尺寸時,許多元件的特性與現象無法再使用古典物理的思維;因此最原始的問題產生「量子到古典之間是如何過渡?」,這是量子物理與量子資訊理論裡重要的研究分支。成功大學物理系陳岳男特聘教授與成功大學工科系陳宏斌助理教授近年來發展出一套單邊量子關聯性的檢證方法與消相位過程的非古典性測度,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今年的9月登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國際頂尖期刊;在本期的「物理新知:物理研究在台灣」專欄中,特別邀請成功大學工科系陳宏斌助理教授介紹他們在開放量子系統研究上的突破點。
 
「紐西蘭科學與物理教育點滴」坤憲老師持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看懂物理公式(三):以數學運算取代邏輯推理」。物理定律大多來自於實驗的觀測與歸納後的結果,透過數學式的方式來表達,可以讓我們看見現象中眾多變數之間的數量關係;但除了了解這些數學式外,文章中坤憲老師提到我們更需要培養自己根據已知的數學公式來做推演。想要來點挑戰嗎?慧貞老師的觀念物理專欄絕對是一個最佳選擇!近年來的高中課綱中,物理方面已經刪除了許多與流體力學相關的內容,而偏偏在許多生活的例子中都脫離不了與流體力學相關的經驗;因此慧貞老師特別寫了一篇與流體力學相關的文章,希望可以引領同學從這些問題中,重新學習流體力學的原理與生活實例的應用。

雜誌簡介
 
物理雙月刊的誕生
物理雙月刊前身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通訊」,為提供本會會員彼此聯絡之用。後因會員深感國內尚缺乏一專門介紹物理發展及新知之刊物,乃於民國68年7月正式創刊,名為「物理季刊」,每三個月出刊一次,並請吳大猷先生特為本刊封面親筆提字。民國76年6月改名為「物理會刊」,每兩個月出刊一次。至民國82年再改名為現在的「物理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的定位
「物理雙月刊」定位為物理的科普雜誌,希望可以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 學者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物理雙月刊」努力的首要目標為吸引台灣群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邁向國際化,成為華人世界中重要的物理科普雜誌。

  • 總編輯的話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