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點閱:4

作者:林語堂故居編

出版年:2007

出版社:林語堂故居出版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84

ISBN:9789868338708

附註:部份內容為英,日文 附錄: 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等5種

書籍難度(SR):754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SR值是什麼?
馬上看!不用等預約。
借閱說明

本書是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東吳大學經營管理之林語堂故居所舉辦之「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兩腳跨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先生,其對東西文化的觀點以及其個人的人生哲學,都提出了許多精闢的看法,迄今仍能印證於文化的相承。究竟腳跨中西文化是並存?抑或是彼此交融?如何定位語堂先生的時代價值,同時又能兼顧文學的探索?如何囊括語言學的範疇,就其文化生命思索回顧?語堂先生複雜多彩的生命情調,如何才能完整呈現?書中多位教授皆就此論述其對林語堂先生的多年研究與分享。

書中有諸多新的角度,無論是綜觀亦或是歷史橫切剖面,皆有全然不同的觀察。收錄兩篇專題演講,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先生(Göran Malmqvist)的〈想念林語堂〉與美國普林斯頓東亞研究學系周質平教授的〈在革命與懷舊之間──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林語堂〉,以及十五篇論文研究,分別從「比較林語堂中西文化性」、「文學與藝術創作」、「林語堂文學的時代價值」三個層面作論述。全書共收錄有日、德、瑞典、美、以及兩岸三地等國內外十七位學者的文章。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座落陽明山腰,興建於民國五十五年,由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先生生前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本建築是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兼具東、西方風格,融合了現代感與古典美。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其上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櫺,意境典雅精緻。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陽光輕輕地拉長身影。

民國六十五年四月一日,先生長眠於故居後園,享年八十二歲。台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並得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贈大師藏書、著作、手稿及其遺物,爰於大師舊居,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於民國七十四年五月開放。其後,台北市文化局成立,有意擴充活化原有圖書館功能,以「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之方向規劃。經過公開招標評選,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取得經營管理權,於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廿六日全新開館;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完整呈現了語堂先生的格調思想、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一日東吳大學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並以研究為指標,活絡林語堂學。

  • 序 李平
  • 校長致詞 劉兆玄
  • 局長致詞 廖咸浩
  • 想念林語堂先生 馬悅然
  • 在革命與懷舊之間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林語堂 周質平
  • 一捆矛盾──論林語堂的(拒絕)歷史定位 鍾怡雯
  • 向中國傾斜──林語堂的飲食觀 鹿憶鹿
  • 由漢語辭彙的實證統計分析看林語堂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對中國人思維特點所作的論斷 吳禮權
  • 芳心誰屬難知──《紅牡丹》的前世今生 朱嘉雯
  • 論林語堂文化理想的烏托邦性質──解讀《啼笑皆非》和《奇島》 李勇
  • Lin Yutang and China in the 1920’s:Humor, Tragicomedy and the New Woman 蘇迪然
  • Vom Terror zur Humanität:Lin Yutangs Vorschlag zur Erneuerung derchinesischen Nation 顧彬
  • 林語堂與聖約翰大學 秦賢次
  • 林語堂の自己形成──初期の中国文化意識を中心に 伊藤德也
  • 林語堂的信仰之旅 周志文  周志文
  • 閒雅曠達的東方生存智慧──林語堂論中華生活藝術 曹林娣
  • 綜合座談 馬悅然、周質平、袁鶴翔
  • 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 與會學者名單
  • 主辦單位、執行單位及贊助單位
  • 工作人員名單
  • 跨文化闡釋︰「跨越與前進──從林語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相涵」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