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霜》十二回,清宣統三年(1911 年)四月上海改良小說社刊本。
書名《六月霜》,一是因秋瑾就義於光緒三十三年農曆六月六日,寄托悼念之情;二是據關漢卿著名雜劇《竇娥冤》中有「六月飛霜因鄒衍」的唱詞,其中含一個歷史典故:相傳戰國時,燕惠王有一個忠臣名叫鄒衍,被人進讒言誣陷而判了刑,關押在監獄中,當時是六月時節,盛夏溽暑,悶熱難當,可是由於鄒衍的冤憤極端難忍,痛感心寒意冷,乃在獄中仰面向天發出冤歎之聲,結果竟然使天氣也突然變冷,意外地下了霜,後人遂以「六月飛霜」表示冤獄。
作者以改良主義立場來反映革命英雄秋瑾的生平事跡,對其激烈的革命行為不理解,因而對其獻身革命事業的感人事跡略而不寫,將她的思想言行限制在「家庭革命」的範疇,未能充分寫出秋女士非同一般女性的劍湖女俠本色。但作為小說人物,書中的秋瑾形象還寫得比較成功。強調一個「冤」字,故作品思想內容有兩個重點,一是塑造一個從事「家庭革命」的女子社會活動家形象,二是譴責社會政治的黑暗,兼具傳記小說和譴責小說的因素,宣揚的是改良主義,故對革命黨人成見頗深,思想局限性也十分明顯,對歷史人物秋瑾也有相當程度的歪曲。雖為章回體,但也具近代小說的一些藝術特徵,如敘事角度、情節構思、語言風格等。總之,雖有微瑕,終不失為近代小說史上一部上乘之作。
同書類書籍